龙岩地质公园非物质遗产名录
序号 | 级别 | 名称 | 描 述 |
1 |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闽西汉剧 | 脱胎于外来剧种,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 具风格的地方剧种。 |
2 |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 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分器乐曲、小调和南词,分文场丝竹乐器,武场打击乐器。 | |
3 |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 土楼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成为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 | |
4 | 雕版印刷技艺 | 四堡版书籍声誉极高,有“独占江南,发贩半天下”之誉,是古籍雕版印刷史上的一颗明珠。 | |
5 |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 如游大龙、走古事、烧炮、花灯等,反映出客家民族的坚韧和执着的信念,以及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 | |
6 | 龙岩采茶灯 | 流行于龙岩城乡的民间歌舞,距今亦有 130 多年,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十分生动地表现采茶时节的劳动场景。 | |
7 |
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龙岩山歌 | 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唱词、道白常借用山歌的比兴手法, 音简意赅,通俗生动,押韵顺口,诙谐活泼。 |
8 | 静板音乐 | 形成于清末年间的 1901 年,广泛吸收了广乐、汉剧的特点,在龙岩城乡广为流传。 | |
9 | 闽西客家春耕习俗 | 闽西客家十分重视春耕,形成不少有关春耕的民间习俗,被列入了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 | |
10 | 上杭女子五枚拳 | 深受人们的喜爱的"五枚拳"作为稀有的拳种之一,深深扎根在上杭这块土地上,并在中都古基村完整传承下来。 | |
11 | 闽西上杭傀儡戏 | 形成於明代,多以客家方言演唱,并融集大量的客家社会习俗、人情世故、传说故事、歌谣谚语。 | |
12 | 连城宣纸制作技艺 | 以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整个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 | |
13 |
提线木偶戏 | 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从上空提线操纵木偶形体,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 | |
14 | 提线木偶书 法 | 木偶艺术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大胆构想。 | |
15 | 连城四堡锡 器制作技艺 | 700 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 26 代,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 价值。它为客家文化和客家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
16 |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 | 已有 300 多年历史,被誉为“红心地瓜干之乡”,位居“闽西八大干”之首。 | |
17 | 连城拳 | 福建省连城县的地方传统拳术,连城拳内容丰富,完整系统, 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 | |
18 | 新罗沉缸酒 制作技艺 | 工艺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 200 多年历史。中国国家地理标志 产品,选用优质糯米,配以祖传秘方酒曲,陈酿而成。 | |
19 | 新罗咸酥花生制作技艺 | 具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疟之功效,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
20 | 上杭白砂田公会 | “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研究会”每年都在水竹洋召开年会、祭祖及系列演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