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贵竹村被中国地质学会列入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村挂牌筹建名单。该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区内出露花岗岩具典型的侵入岩地貌特征,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及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山丘、石林、奇石、崖壁、洞穴等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贵竹村以“地质+生态旅游”为目标,创建地质遗迹科考研学区、红色旅游研学区、乡村生活休闲区、生态富锌农业生产区、山地瀑布休闲度假区五个特色片区,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村”水。贵竹村位于福建省上杭县东北部,处于双髻山北麓,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和闽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素有“双髻山红色驿站”的美誉。贵竹村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资源。

双髻山云海


南天门(石硐)
地质遗迹方面,通过地质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双髻山地质遗迹成因和发展过程。双髻山地质遗迹由山峰、石柱和悬崖峭壁组成的山体,在千米之上相辅相成,争奇斗艳。风化侵蚀形成的岩柱,有的独孤擎天,有的排列成群。通过调查发现,具有较好观赏及科普价值的特色地质遗迹共35处,其中山峰、石柱、石硐最为特色。石柱丛、石硐、石柱奇石等惟妙惟肖,特别是“雄鹰回首”、“南天门”、“石脸”、“蟒蛇出洞”、“八爪鱼”等象形石构成贵竹的别样地质风景。

雄鹰回首(石柱)

石脸(石壁)

八爪鱼(石柱)
自然资源方面,贵竹村林木茂盛,动植物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8%。林木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等,山中蕴藏有南方红豆杉、香樟、金线莲、穿山甲、山羚等珍稀动植物。近700米的高差形成了特色的植物垂直分带,为该村生态旅游提供独特的自然景观。

双髻山高山草甸

双髻山杜鹃花
人文资源方面,贵竹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曾经红色革命的火焰,照耀的这一片朴实的大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均在这里主持过革命斗争。距今三百多年历史的宝通寺,不仅保留着当地悠久的朝圣祈福的风俗,同时也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旧址。除此之外还有红军游击队接头旧址“妈祖庙”、杀人岽阻击战遗址、游击队活动旧址、红军桥、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景观,还有2021年建成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室”。

军政会址(双髻山通宝寺)
除了上述红色文化,当地还具有特色的宗祠文化、古建筑文化、客家文化,人文资源丰富,特别是具有“扬州八怪”之称的华喦生长于此,朴实的民风民俗,孕育出了华喦独特的书画手法,影响着后世书画之风。

游击队接头点(贵竹村圣宝殿)
结合贵竹村当地产业布局、乡村振兴发展思路,该村形成以地质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红色旅游为发展、自然景观为添彩的“地质+生态旅游”的建设模式,为贵竹村-华家村制定“双心引领,一轴联动,八区协同”的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推进红色地质文化公园建设,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优质土地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同时制作推广地质文化村宣传视频,对该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红色文化、人文景观及今后的规划定位、发展方向、建设规划蓝图等方面进行解说,积极推动地质文化村特色旅游品牌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据了解,该村在实现乡村振兴工程以来,村财收入平均每年可增加15万元左右,每户村民平均每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升。